品質控管(QC)透過特定度量來決定專案和其流程是否受控管,產品和服務是否符合相關的品質標準與要求。執行QC的結果包含建議的變更(矯正和預防措施、缺失修復),形成整合式變更控管。
早期的軟體工程把所有的焦點都放在顧客需要與期望的滿足上,以撰寫出完全符合顧客需要與期望的程式為目的,而且往往為了品質(顧客滿意度),犧牲進度和成本,使得「如期、如質、如預算」三者無法兼顧。專案進度落後與成本超支成為軟體開發者的夢魘,久而久之就被視為理所當然,有的經理人甚至會開玩笑地說:「時程表本來就是用來延遲的」。
品質的定義因人而異。誰才是品質的最終裁判?不同的關係人對專案的需要和期望就會不一樣,即使同一個產品,關係人在生命週期不同階段,也會有下列不同的品質要求。經理人應該了解專案的績效度量基準(PMB)是由範圍基準、時程基準、成本績效基準所構成,而這三個基準根本就是專案管理計畫的一部分,因此專案只要符合範圍基準、時程基準、成本績效基準的要求,就算是符合專案品質標準。
著名的品質控管7手法原本包含:(1)因果圖、(2)管制圖、(3)流程圖、(4)直方圖、(5)柏拉圖、(6)查檢表以及(7)散佈圖,此處作者將查檢表改為較為實用的推移圖。
圖形上傳有問題 容後補上
因果圖(Cause and Effect Diagrams)又稱石川圖(Ishikawa Diagrams)或者魚骨圖(Fishbone Diagrams),就是將造成某項結果的眾多原因,以系統的方式圖解,透過圖示呈現不同因素和潛在問題的關係,是一種可以用來觀察問題的實際原因和潛在原因的創造性方法。圖1代表右側的問題具有6個列在左側的潛在原因。反覆地尋找問題的潛在原因,就可以找出問題的根本因。
管制圖(Control chart)收集和分析適當的資料,呈現專案流程和產品的品質狀態,透過圖示呈現流程長期的行為,以及流程何時會因為特定原因的差異造成「失控」,透過管制圖可以判斷流程的差異是否屬於可接受的範圍。例如,透過管制圖可以判斷時程差異、範圍變更的量和頻率,以及專案文件的錯誤是否屬於可接受的範圍。圖2有三條線,中間為平均值線,上下分別為高低管制線,平均值線和高低管制線的間距為三標準差,高低管制線之間為穩定區,流程若落在高低管制線之間算是正常行為,不需調整。
流程圖法(Flowcharting)用於協助分析問題如何發生,是一種呈現系統不同元素間如何相互關聯(或是流程步驟之間的關係)的圖示法,圖3中包含活動、決策點以及流程的順序,讓經理人清楚地知道,問題可能出在什麼地方,從而確定出可供選擇的行動方案。進行品質規劃時,流程圖法可以協助專案團隊找出可能的品質問題,察覺潛在問題可以協助發展出問題解決程序。
直方圖(Histogram)是一種顯示特定變數分布狀況的條形圖,每一欄代表問題的屬性,其高度代表該屬性的相關頻率,透過其形狀和寬度,可以協助辨識出流程問題的原因。
柏拉圖(Pareto chart)是一種按發生頻率排序的直方圖,可用來按照已辨識原因顯示缺失數,其排列順序顯示矯正措施的優先順序,根據柏拉圖法則,80%問題是由20%原因所造成,經理人應該優先處理造成大多數問題的關鍵少數原因。
推移圖(Run chart)又稱時間序列圖,是以時間軸為橫軸,變數為縱軸的一種圖。它類似管制圖,可是並無高低管制線,可用來顯示差異的歷史和模式,是一種可按發生順序的先後,顯示資料發生點的線圖,主要目的是觀察變數是否隨時間變化而呈現某種趨勢。推移圖顯示流程的長期趨勢,趨勢分析透過推移圖,使用數學技術根據歷史結果預測未來的結果。
散佈圖(Scatter diagram)是表示兩個變數(X軸為自變數,Y軸為依變數)之間關係的圖,又稱為相關圖。通過散佈圖對數據的相關性進行觀察,允許品質團隊研究與辨識兩個變數的可能關係。散佈若是愈集中成對角線,就代表依變數與自變數相關,若是散佈不集中,就代表依變數與自變數不相關。
品質控管7手法讓你成為專案品質控管專家。
請問iT人,您參與過無數專案,您如何控管專案品質?(第30之25篇完)
Hold 30天鍊成PMP鐵人 系列連結
上一篇 http://ithelp.ithome.com.tw/question/10078945
下一篇 http://ithelp.ithome.com.tw/question/10079392
frankmclin提到:
「時程表本來就是用來延遲的」
還有一句類似的
「程式本來就是拿來改的(不是拿來用的)」
還有一句類似的
「計畫本來就是拿來變化的」
因此不要怕計畫趕不上變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