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T邦幫忙

第 12 屆 iThome 鐵人賽

DAY 24
0

進入到開發內容以後,你需要在學習平台的限制下開發內容,這些限制包括:

  • 媒體形式:例如某些學習平台只能上架影片
  • 作業格式:有些平台有程式碼編輯器、有些平台支援選擇項,有些可以上傳圖片⋯⋯
  • 社群互動

你可以在這些限制下開發內容。

回到內容的本身,製作面的眉角相信每個人都有一套獨門秘方,只要內容是優質的,其他大多是加工質感的問題,我們這裡不討論製作面的問題。

今天想聊聊教學內容的敘事角色,這並不是大多數人會遇到的問題,但是一個曾經困擾我多年的問題,在這裡我寫的都是我的個人偏好。

敘事角色

這裡講的敘事角色,是指內容中那個會說「嗨~現在讓我們來學習 XXX 吧!」的人。

若你對「角色」這個字不太熟悉,你可以先從榮格的 12 種角色原型 (Character Archetypes) 來了解「角色」是什麼意思。

天然的第一人稱

一般來說,在天然的情況下,這個人就是講師本人,在純影片的教學內容中尤其如此,唯一會進入觀眾視線的只有講師,所有的內容都用講師的聲音輸出,進行第一人稱敘事。

在這種天然第一人稱的視角下,後期加工都會用「字卡」或「螢幕上的小字」出現,不具備角色特性。

早期我也使用這種方式來開發內容,但由於我個人在職涯中遇到的學習產品都很複雜,又需要快速迭代,後來因為各式各樣的需求,開始漸漸反思是否只有這種選擇。

某一次,我正在看某支國家地理頻道的紀錄片,當我跟著鏡頭穿梭在不同的情景之間,觀看各種研究員、第一線人員、博士等角色用不同角度分析某個自然生態現象時,我忽然醒悟到,我可以試著用這種方式來編織課程的敘事。

在紀錄片裡,操作鏡頭的那個人是不太明顯的,但很明顯這個鏡頭的角色才是主要敘事者,而真正具備知識的人,是在鏡頭中出場的角色。

因此後來我會傾向在內容中加入這一層不明顯的敘事者,讓這個敘事者把眾多知識串連在一起。如此一來增加了後期製作的彈性和速度,也可以運用有別於講師權威感的口吻,和學習者進行互動。

導航員 / 導遊

在我心目中,我自己將這個隱藏敘事者的角色定位成「導航員 / 導遊」,假設學習者正在進行一趟冒險之旅,這個人彷彿跑過好幾趟路了,但為了保留學習者的樂趣,他不會提早破梗;他會協助學習者解決一些基本的衣食住行問題,偶爾也要幫忙背一下行李,他會讓學習者自己想辦法走完整趟行程。

加入了這一層角色之後,在教材中偶爾可能會出現這種敘事:「嗨~恭喜你到達這一站了!接下來 XXX 老師會教你 XXX~」

也因為這樣,當我操作這個角色來敘事時,我會傾向混用第二人稱 (你) 和複數第一人稱 (我們)

小結

敘事角色雖然是一個從產出上來說,觀察不太出來的細節。但在開發過程中,這個問題深深地影響到我處理資訊的方式,以及面對後期加工時的心理壓力。

並不是每個人開發的內容類型都會面對類似的壓力,我這邊簡單地紀錄自己的想法,今天就這樣點到為止。


上一篇
引導學習者關注 A-Ha Moment
下一篇
一聽就懂的學習內容
系列文
持續 x 學習30
圖片
  直播研討會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