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的團隊裡,一定聽過我講過兩句話:
其實不諱言,自己從名校畢業,進入職場初期雖然都還是自己孰悉的領域,但後來轉職後發現名校變成一個包袱,深怕問了讓人家覺得蠢的問題。最後雖然靠著毅力度過了那段日子,但卻讓專案延遲了不少。
然而後來到了新的工作場域,我又觀察到了另外一個面向的團隊文化的呈現。團隊中有資深的同仁,三句不離英文名詞或者鱉腳的中國翻譯,常常看著人家的螢幕用嘲笑的語氣說:這個你也不會?甚至有人鼓起勇氣問了問題,還會被丟出網路上一篇"提問的智慧",然後說:先看完再來問問題吧。所以整個團隊的氣氛很不好,表面上一群中二的年輕人一起工作,下班可以嘻嘻哈哈,但是真正拆解工作氣氛,卻是一個封閉與冷漠的情況。
先談談為什麼在我的團隊中我如此重視提問。首先,在新人的階段的提問,是快速拉近新人與團隊之間認知的方法。這個認知差距如果是小的,就表示新人未來能順利融入團隊中,但如果認知差距大,通常要能順利工作就會比較辛苦一些。
其次,我認為每一個經手工作的人多問幾個"為什麼",這都是一種在不同時期用不同視角來檢視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慣例,是否直到現在還是需要遵循,或者可以看出更抽象化的需求,用別的作法去滿足。
第三,防止主管/前輩發生錯誤。這邊的錯誤本身分兩類,一種是行政傳達上的失誤,可能在這個專案中例常的執行方式要改變,但主管一忙忘記交代了;另外一種,可能是傳承上的失誤,有些都市傳說可能在傳承的過程中以訛傳訛走偏了,透過發問才能有這麼一點點機會把這樣的錯誤糾正回來。
第四,資深同仁的其中一項工作責任,就是幫助新人融入團隊,而不是使用自己的年資壟斷資訊,讓資淺的同仁吃鱉後得到優勢。當然我也不否認有些問題仍然是資淺同仁需要紮馬步練功的議題,因此身為主管觀察的,是資深同仁是否能正確辨識問題的等級,給予資淺同仁正確的指引。
我一直致力於建立一個開放態度的團隊,問題沒有蠢不蠢,而是用什麼角度切入去談問題。網路那篇提問的智慧文章中,雖然通篇八成都在講提問者提問前該作的準備,或許真心會覺得要回答LV1史萊姆等級的問題很浪費時間,但是我會說文章中仍有兩成在說如何更好的回答問題,只看見別人的缺點,卻看不見自己可以修練更上層樓的議題,如果要我說,資深同仁可會被我扣重分。
「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,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? 你自己眼中有梁木,怎能對你弟兄說『讓我去掉你眼中的刺』呢? 你這假冒為善的人!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,然後才能看得清楚,好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。」(聖經 馬太福音7:3-5)。
有禮貌地詢問,也能返回潰題問,我相信大家都能互相成長.
研究所的時候,上了研究討論的課,老師一開始就表明,提問是討論不是文革,誰要是讓我發現在批鬥,我會給他當掉.或許每個學校風格不同吧,老婆的學校就整個相反過來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