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案管理黃金三角
專案管理的基本定義就是如期、如質、如預算,完成一個以前從來沒有達成過的目標。專案經理必須得在限定的時間、限定的預算、有限的範疇,達成特定的成效,這四項限制條件我們可以用以下公式來表達:
C=f(P,T,S)
在數學理論上,我們只要知道變數是哪些,就能寫出精確的數學公式。然而在專案管理的世界中,很難在一開始就清楚知道變數的精確數值。範疇可能因為需求討論而增加;專案時程可能因為錯估而延後;專案成效可能因為市場變化而改變;專案成本可能因為組織異動而增減。但我們可以用幾何的概念,來闡述一個專案中,四大變數的有機性關聯。成效、成本和時間代表三角形的三個邊,範疇則代表面積。
我們只要知道三角形的邊長,就能計算出它的面積。或者,如果我們知道面積與兩個邊長,就能知道第三個邊長是多少。在現實的專案管理上,只要決定三個變數,就決定了第四個變數。通常贊助人可以決定其中三個變數,然後由專案經理來決定最後一個變數。若是贊助人完全支配四個變數,通常會導致專案失敗。在現實的專案中,經常會面臨到贊助人希望用最低的成本、最短的時間,完成最多的範疇,結果往往就一直不斷地加班,然後不斷的範疇潛變(Scope Creep),導致專案無法結案或嚴重delay。
成效(P)、成本(C)、時間(T)和範疇(S)的三角關係
比較正常的狀況,應該是贊助者提出在什麼時間內,完成有限的範疇,並且達成一定的成效。專案經理則是根據上述的目標,計算需要花費多少成本才能獲得贊助者的期望目標。實務上,當專案經理根據三個變數,估算出整體的成本時,贊助者遠永不變的反應是:「怎麼可能要花這麼多錢?」接著可能朝著兩個方向進行,有可能贊助者會說:「如果這個專案真的要花這麼多前執行,那我們不太可能批准」;另一種可能,也是最常發生的方向,贊助人會要求專案經理刪減預算,然後因為承受不了壓力而屈服,導致專案成功的機率大幅滑落。
一個有價值的專案經理,應該要有一個觀念:專案經理有「義務」向專案贊助者提出合理的預算,幫助贊助者做出合理的判斷與決策。如果專案的預算有限,專案經理就需要提出減少專案範疇的提議,讓專案在有限的預算下完成合理的範疇。如果贊助者無法接受減少範疇,那更好的做法就是放棄這個專案,若是專案經理因為任何原因妥協,本身一定會為此承受苦果,對公司來說可能也會承受一定程度的損失。專案意外出錯的可能性,永遠高於意外成功的可能性;費用超過預算的可能性,永遠高於費用低於預算的可能性。如同莫非定律(Murphy’s Law)說:「只要是可能出錯的地方,就一定會出錯。」
※PM_Coach目標:以成為「專案管理達人」為志業
歡迎加入Line社群(可匿名)討論專案管理
https://line.me/ti/g2/PaE0x_gPBuzIReP982aWwSphbpjx81Zw-LMlWg?utm_source=invitation&utm_medium=link_copy&utm_campaign=default
可掃QR code如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