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跟一位資深的外商產品經理聊天,我們聊到每個產品經理都需要對自己的產品負責,但是如果只看一個最關鍵的指標會是什麼呢? 如果看錯指標,就會導致產品經理的策略與方向錯誤,在PRD規格書(Product Requirement Document)中需要定義每個產品功能的成功指標是什麼,在上線後要持續的衡量並加以改進與調整,如果沒有設立這個成功指標,那麼就會以功能上線作為KPI,然後你的產品不知不覺就會變得要你命三千,裡面功能越塞越多,但是有用的功能卻寥寥無幾。或像是很多的熱潮服務如Clubhouse, Branchout, HomeJoy一樣,一開始很多人使用,過了一陣子潮水退了,已經輸了一褲子。所以,如果只能挑一個最重要的指標讓產品經理負責,而不會發生前述的慘劇,PM猴子會推薦: 客戶留存指標(Retention)
Ref: https://unsplash.com/photos/-JJg90OAnWI
客戶留存的核心精神是: 有多少用戶在註冊/購買後,在一段給定的時間內依舊維持活躍持續使用? 因此,客戶留存指標守備的範圍其實相當寬廣,從使用者激活(Activation)開始,當使用者第一次開始使用這個產品,完成需要的設定,體驗到第一次產品帶來的好處並開始建立起產品使用的習慣,到已經固定建立起習慣開始持續使用產品,之後開始慢慢降低興趣與使用頻率,到最後停止使用者個產品,整個過程都會與客戶留存有關。因此,我們會發現,客戶留存(Retention)跟第一次使用體驗(Activation)、用戶持續參與(Engagement)與進入暫停使用狀態(dormancy)息息相關,我們可以說客戶留存指標是一個結果,而前述的三件事情是影響這個結果的原因。
首先,我們要找到產品的核心use case。通過核心的use case,我們就可以定義出留存率的指標。use case包括了以下的制定重點:
例如: 開會的產品目標用戶是有需要參加會議的員工,頻率是每天,那麼合理的留存指標是每天活躍地透過產品參加會議的員工數。
例如: 旅遊的產品目標客戶是想旅遊但找不到旅團的旅客,頻率是每個月,那麼合理的留存指標是每月活躍地使用產品尋找旅團的遊客數。
接下來定義好指標後,就可以透過cohort chart或是留存率曲線去觀察你的指標數值,並定義出一個合理的目標,一個好的留存率曲線圖,應該會是留存率隨著時間拉長,下降程度趨於平緩,而不是隨著時間越久,留存率持續往下。
Ref: Reforge
為什麼在定義時要把以上的資訊都思考清楚,是因為如果思考方向錯誤,那麼你提出來的解決方案也會跟著錯誤。例如你選擇錯的core use case,那整個團隊都會往錯誤的use case努力;或者你的目標客戶設定錯誤,那就會導致團隊花資源或時間浪費在不對的人身上;如果你用了錯誤的頻率,那可能會因為覺得接觸頻率不夠導致一直騷擾使用者,或是太少接觸導致客戶在需要的時候沒想到可以使用這個產品。
身為產品經理,一定要自己負責產品的客戶留存指標,因為唯有如此,你才真正掌握了使用者,與產品想要傳遞給使用者的核心價值,透過客戶留存指標,你可以同時檢視整個客戶使用產品的生命週期,並且可以在改進指標時,可以針對不同的輸入進行分析與研究,進而找出需要改進的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