考評牽涉到升職與加薪,所以往往是許多人在職場上的目標,如果從 RD 的角度來看相對單純,就是不斷朝「考評目標」邁進就對了!
但切換到主管視角了之後,開始需要去幫每個成員的貢獻度評分,這件事雖然權力很大,但相對壓力也很大,畢竟我寫下一個簡單的數字之後,可能就影響了明年的升職/加薪人選。
每個主管都期待能夠公平、公正地去幫每個成員評比,無論是適任還是不適任,都能夠被好好篩選出來,然而有些難題如果沒有被克服,很容易導致評分不公平、不公正。
未明確定義不同職位的期望,導致解讀方式很多。
不同 level 的職級如果沒有明確定義,很容易在灰色地帶陷入苦惱
比如:我們都清楚「帶人」是 senior 的職務之一,但針對「系統效能調教」,究竟是 junior 還是 senior 的工作範疇?
即便針對不同 level 有了界線,同樣是 junior,年薪 60 到年薪 80 可能都叫 junior,但如果用同樣的標準去評斷,總會有成員被低估或高估。
比如:年薪 60 的 junior 可能只要完成基礎功能開發即可,但這對於年薪 80 的 junior 來說,已經是基本要求了,應給予更進階的期望,否則太容易達標了。
缺乏足夠的資料來支持評估,或者資料沒有被量化,導致成效變得主觀。
主管底下這麼多人,頂多只記得一些比較大的貢獻,不可能記得每個人這一季做了什麼,如果成員沒有主動提供自己完成過的任務,很容易導致主管在評分的時候,只有想到「有印象」的貢獻,這時就變得不客觀了。
比如:主管特別著重後端,因為 A 成員有做後端效能調教,所以主管記得並給予高分,但 B 成員都在搞前端,主管沒興趣也沒印象,覺得沒在做什麼就給了低分。
主管也是人,可能會因為個人喜好或情感因素,對成員的表現有不同的評價。
會有一部分人誤用了「向上管理」的精神,誤以為只要跟主管麻吉麻吉,就可以在考評中得到較好的評分。而會有這樣的成員,就代表有這樣的主管,誤把感情因素算進去評分中,很容易導致一些「默默做事」的成員被低估了。
以我們公司的現況為例,會將 RD 分成 1~3 級的 junior,以及 4~6 級的 senior,所以有可能兩位成員的職稱相同,但大家給予的期待是不同的。
明確將每個職級的期待描述清楚,盡可能減少模稜兩可的空間,就能夠很清楚區別,每個成員是否有達成大家對他的期望。
比如:
期望設定可以幫助 RD 明確了解他們在團隊中的角色和責任,並且有助於確保每個人都在適合的職級上工作,這樣的透明性也有助於提供有針對性的培訓和發展,以協助 RD 不斷提升他們的技能和貢獻。
蒐集有關成員表現的相關資料和證據,或者由成員自行準備提供,可能包括工作成果、項目完成情況、客戶回饋、團隊合作和自我評估等。
比如:
完成電商系統 phase 1
儘量使用量化數據來支持評估。數據可以包括項目的進度報告、錯誤率、工作效能和成就等方面的數據。
比如:
尋求多方參與和意見,以確保評估的客觀性。這可以包括徵求同事的(360 度)反饋、參考多個團隊成員的意見,並請其他主管參與評估,特別是當主管可能受到情感影響時。透過多方參與,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觀點。
考評雖然壓力很大,卻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,可以好好檢視每個成員一整季的目標達成情形。
這個階段可能會發現,大部分成員是符合預期,而會有少部分能夠超出預期,少部分可能會無法達成預期。但無論結果如何,總是有了這個結果之後,團隊成員才會更有實際的感覺 - 「我這一季到底做得怎麼樣?」
而有了這樣的感覺之後,要談後續的目標設定,就會相當有動力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