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T邦幫忙

2023 iThome 鐵人賽

DAY 20
0
IT管理

FID 打造強力前端團隊系列 第 20

衡量機制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在這個系列的一開始,有提到我們是如何衡量事情的重要性和急迫性,而我們衡量的標準都是蠻主觀的。

在另外一個層面上,我們對自己所花的時間和投入的地方,也很容易失焦,自己的認知和事實其實並不相符的。

驚人的真相

每次加入一個團隊,我都會問團隊成員,通常做「這類型」的專案,所花費的時間大概多久?

有人會回答,大概一個月,有人會回答,大概一個禮拜,也有人回答更久,三個月到半年都有。

因為大部分工程師都只把自己的工作範圍看得很狹窄,所以他們的回答都是以自己的工作範圍來回答,專案上線後,才發現之後為了這個專案所花的維護成本,遠遠超過了開發成本,
如果還要在這個專案上繼續投入開發,那麼維護成本就會越來越高,而且這個專案的維護成本,也會影響到其他專案的開發進度,這種雪球效應,很容易讓團隊陷入無法自拔的困境。

20%的開發,80%的維護

有這樣的錯覺也有可能是因為,我們會認為這些「維護」是正常的,所以不會把這些時間算進去,但是這些「維護」其實是可以避免的,只是我們沒有把這些「維護」的時間算進去,所以才會有這樣的錯覺。

以下是以小團隊為單位,每次投入的開發和維護時間,可怕的是,通常開發團隊都是同一個的話,那麼維運和開發很常就會並行,甚至無法進入「正常開發」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231005/20162220VDODlu9GPZ.png

FID希望解決問題,是在開發的前花更多時間去準備調研,在第一次執行,會花差不多的時間,之後每次執行,就會越來越快,而最後我們會累積技術成一個製作流程,透過流程解決後續進來的專案。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231005/20162220cwGgKb7upZ.png

收集資訊,計算基本成本

在開始之前,可以先從這些方面收集資訊,來計算基本成本,這些資訊必須包含:

  1. 每週(或每日)的工作時數和投入項目
  2. 將每個工作項目標籤化,並且分類
  3. 只要花時間,都算項目,例如協助其他同事解決問題,或是協助其他同事測試功能

在過去大約50名的members,長達數年累積下來的數據,我看到幾個驚人的數字(以下數字僅供參考,樣本有限,有部分紀錄是根據個人的管理紀錄和心得)

  1. 在沒有任何管理制度下的團隊,每週平均維護成本,佔了總工作時數的 20% ~ 30%
  2. 在專案上線後(迭代專案不計算),維護成本會持續增加,佔了總工作時數的 30% ~ 50%(包括功能開發,bug修復)
  3. 每個工程師長期只能投入在 1 ~ 2 個專案,甚至同一個專案跨度超過 1 年以上
  4. 每個工程師每週平均只有 40% ~ 60% 的時間,可以投入在新專案的開發上
  5. 工程師在半年後出現 burnout 的機率,超過 50%(面談結果的估算)
  6. 工程師在半年後出現職業倦怠的機率,超過 30%(面談結果的估算)

這些數字代表什麼?

這只能解釋一件事,我們看到的是一群工作的人,但是他們的工作效率,其實只有 40% ~ 60%,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努力,而是因為他們的工作環境,讓他們無法發揮 100% 的效率。

這不但累了工程師,也累了團隊。

衡量的標準

  1. 專案啟動調研到開發上線,所花費的時間和人力資源
  2. 專案上線後,每週的維護成本和開發成本
  3. 每週會議所花的時間
  4. 每週的工作時數和投入項目

上一篇
導入機制
下一篇
技術積累
系列文
FID 打造強力前端團隊30
圖片
  直播研討會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