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2
0
佛心分享-IT 人的工作軟技能

艾佛勒的筆記本:解構綠洲計畫背後的組織智慧系列 第 2

Day 2 第二章:組織的健康檢查:如何從數據和故事中找到真相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第二章:組織的健康檢查:如何從數據和故事中找到真相

副標題:《診斷式組織發展 (Diagnostic OD)》

引子:故事中的場景

《綠洲計畫》的第五章,艾佛勒在獲得了CTO穆拉提的初步信任後,並沒有立即大刀闊斧地推行任何改革。相反,他提出了一個看似會「拖延時間」的請求:讓他花費一周的時間,沉浸在團隊中,進行一次全面的、深入的組織診斷。他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中醫,在開出藥方前,堅持要先進行細緻的「望、聞、問、切」。

他不僅訪談了人,還去「考古」了一些系統中的數據。他沒有發放傳統的滿意度問卷,而是選擇在咖啡廳裡,與員工進行一對一的、關於「感受」的深談。這個過程,正是組織發展(OD)中一個最經典、最基礎的流派——診斷式組織發展 (Diagnostic OD) 的實踐。

理論溯源:從醫學模型到組織諮詢

診斷式OD的理念,深受醫學界的影響。它將組織視為一個「生命體」,這個生命體可能會生病,會出現各種「症狀」。而OD顧問的角色,就像一位醫生,其首要任務不是直接治療,而是通過系統性的診斷,找出症狀背後的「病因」。

這個流派的代表人物,如埃德加·沙因 (Edgar Schein) 和 華倫·班尼斯 (Warren Bennis) 等組織心理學家,在20世紀中後期,為組織發展奠定了科學化的基礎。他們強調,任何有效的組織干預(Intervention),都必須建立在對組織現狀的準確、客觀的數據收集和分析之上。

沙因提出的「過程諮詢 (Process Consultation)」理念,更是深刻地影響了診斷式OD。他認為,顧問不應僅僅是收集數據、給出報告的「專家」,更應該在診斷的過程中,就開始與客戶(組織成員)建立信任關係,並幫助客戶學會「如何自己診斷問題」。

理論精解:它到底在說什麼?

診斷式OD的核心,是一個結構化的循環過程:「進入與簽約 → 數據收集 → 數據分析與反饋 → 行動規劃 → 干預實施 → 評估」。我們重點來看其前三個最關鍵的診斷環節。

  • 1. 數據收集 (Data Collection): 這是診斷的基礎。一個好的診斷,絕不會只依賴單一的數據來源。它會像艾佛勒一樣,從多個維度收集資訊,以求拼湊出一個更完整的圖像:

    • 硬數據 (Hard Data): 這些是客觀的、可量化的數據,如財務報表、生產力指標(CI/CD失敗率、交付週期)、員工離職率、客戶滿意度分數等。它們能告訴我們「What is happening?」(發生了什麼)。

    • 軟數據 (Soft Data): 這些是主觀的、質化的數據,如員工的感受、信念、團隊內的互動故事、不成文的文化規範等。它們能告訴我們「Why it is happening?」(為什麼會發生)。收集軟數據的主要方法就是訪談、焦點小組和實地觀察。

  • 2. 數據分析 (Data Analysis): 收集到的數據本身是混亂的。分析的目的,是從中找出「模式」、「主題」和「能量所在」。顧問會將所有的訪談紀錄、觀察筆記放在一起,像偵探一樣尋找反覆出現的關鍵詞(比如「不公平」、「沒人聽我說」),或者不同數據來源之間的矛盾點(比如,公司標榜「創新」,但員工普遍感覺「害怕犯錯」)。

  • 3. 數據反饋 (Data Feedback): 這是診斷式OD中最具挑戰性,也最能產生變革力量的一步。顧問需要將分析後的數據,以一種安全、中立、不帶評判的方式,「反饋」給組織成員。這個反饋會議的目的不是「問責」,而是創造一個「集體鏡像時刻」(Collective Mirroring),讓組織成員第一次共同地、清晰地「看見」他們自己的真實樣貌。一個成功的數據反饋,本身就是一次強有力的「解凍」干預。

應用解析:書中的安排

在第五章中,艾佛勒的診斷過程,展現了下面的面向

  1. 多維度的數據收集: 他沒有偏廢任何一方。他既做了「數據探勘」,分析Jira和Git這些冷冰冰但客觀的硬數據,又通過一對一深談和焦點小組,去觸碰團隊內心那些溫熱的、充滿情感的軟數據。這種結合,讓他的診斷既有說服力,又有人情味。

  2. 考古學家的心態: 他將數據探勘稱為「Data Archeology」(數據考古學)。它暗示了顧問的姿態不是高高在上的審計員,而是充滿好奇、尊重歷史的探索者。

  3. 安全的訪談設計: 他選擇在咖啡廳進行訪談,並以「告訴我你的故事」作為開場。這立刻打破了傳統訪談的嚴肅氛圍,創造了心理安全感,讓員工更願意敞開心扉,分享真實的感受,而不是官方的、經過修飾的答案。

  4. 聚焦「主觀體驗」: 他關心的不是事件的客觀真相(誰先罵誰),而是成員在事件中的「主觀體驗與感受」。因為正是這些感受,在驅動著人們的行為。

實踐指南:你也可以這樣用

你可以在你的團隊中,進行一次「微型組織診斷」。

  • 練習一:「硬數據+軟數據」會議: 在下一次專案復盤會上,不要只看專案是否延遲(硬數據)。可以匿名收集一下團隊成員在這次專案中的「情緒曲線」或者「最讓你沮喪的三個瞬間」(軟數據),然後將兩者放在一起討論,看看能有什麼新發現。

  • 練習二:「一日觀察員」: 邀請一位其他團隊的、你信任的同事,來參加你們團隊的一場會議。不要讓他發言,只讓他作為一個純粹的「觀察員」,記錄下他看到的互動模式(誰說話最多?誰總是打斷別人?誰從不發言?)。會後聽聽他的觀察,你可能會對自己團隊的日常,有一個全新的視角。

延伸思考

  • 思考題: 如果讓你為你的團隊做一次「健康檢查」,你認為最重要的三個「硬數據」指標和三個最需要去問的「軟數據」問題,分別是什麼?

上一篇
Day 1 第一章:看見那張看不見的網
下一篇
Day 3 第三章:不做救世主:與團隊一起跳舞的變革哲學
系列文
艾佛勒的筆記本:解構綠洲計畫背後的組織智慧3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