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5
0
生成式 AI

PM不加班的AI便利貼系列 第 5

05_PM不加班的AI便利貼_AI coding流程,跟真人開發流程一樣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現在自己在嘗試Vibe code這件事上,最大的錯區,往往不是寫程式,而是「太快開始寫程式」。

這部影片是一位資深軟體工程師在他的頻道裡,分享了自己多年來的經驗,並提出一個用 AI 協助開發的工作流程。他稱之為 Vibe Coding ——在真正開始寫程式前,先把需求、想法、架構、任務,都透過 AI 模擬與測試,反覆「過流程」,把錯誤率壓到最低。

這個流程聽起來複雜,但其實就是把軟體開發的典型角色與階段,一步步走完:

Business Analyst(BA) > Product/Project Manager(PM) > Architect(Arch) > Product Owner(PO) > Scrum Master(SM) > Developer(DEV)

換句話說,就是先想清楚,再動手做。
在這流程中,程式碼只是最後一步。

在真正開發之前,所有角色(BA, PM, Arch, PO, SM)都已經透過 AI 或人工反覆檢查、翻轉思考多次。

這樣做的好處是:

當 AI 參考這些文件開發時,不會偏離太遠,減少一開始就「寫了再說」帶來的大規模重工,用更低的錯誤率,換來更高的效率。

不是立刻跳進程式,而是先用 AI 當「對手」或「隊友」把需求、架構、任務全部走一遍,再動手。

看完這個流程,這就是 Vibe Coding 的精神,不管的反覆驗證,確立清楚後,再執行。

這影片的要點,不要以為寫程式就是開發的全部,但真正重要的,是在「程式碼之前」發生的那些環節。要把現實世界會接觸的角色,都走做一遍,BA 讓把想法想深入想清楚,PM 幫深入做足功課,Arch決定什麼樣技術、能不能落地,PO把專案顆粒度拆細,讓每一個初階人員,都能懂,SM 再把這些任務包裝成能執行的 Stories。等到最後交到 DEV 手上的時候,程式碼就不再是「從零開始」,而是經過好幾層思考後的自然延伸,建立不同AI角色的,進行不同的工作任務。

所以 Vibe Coding 的精神,不是炫技,不是靠 AI 把東西生出來,而是讓 AI 變成你對話的夥伴,陪你把每一步都走過一遍。當你真的開始寫程式時,很多坑已經被提前踩過一次了。

不要太快跳入,多一點對話思考,結果才會更靠近想像中的樣子。


上一篇
04_PM不加班的AI便利貼_用高效的AI實現想法,但用低效方式維護情感
下一篇
06_PM不加班的AI便利貼_AI工具是提案者,不是決策者
系列文
PM不加班的AI便利貼6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1 則留言

2
Rson
iT邦新手 3 級 ‧ 2025-09-08 21:59:14

讓我想到愛因斯坦那句名言:
「如果我有1小時拯救世界,我會花55分鐘去確認問題為何,只以5分鐘尋找解決方案」

我要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