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期在用AI時,「用 AI 發想內容」就是把問題丟進去,拿答案出來。但其實,這個過程更像是「資料收集」。
AI 給你的東西,本質上只是一份提案:很多可能的方向、建議和解法。至於哪些能用,哪些需要修正,最後還是得靠你自己篩選。
這件事並不新鮮。
以前沒有 Google 的年代,我們要跑去圖書館、報社或雜誌社,把資料一份份翻出來。Google 出現之後,我們靠關鍵字快速搜尋,得到一堆連結,然後再自己判斷哪個可信。
現在進入 AI 時代,形式不同,但本質相同:你提出問題,AI 給出答案,你不能全盤接受,而是要再次篩選,挑出最接近你需要的結果。
不同的是,AI 幫我們省掉了很多「從 0 開始」的繁瑣步驟。過去可能要花大把時間從零蒐集資料,現在可以直接從 0.1 或 0.2 起步,讓你更快走到「1」。
所以在工作裡,我會養成一個小習慣:在開始之前,先想一下——這件事能不能交給 AI 協助?
如果能,該怎麼把問題拆得夠小,好讓 AI 批次處理,降低失敗率?
這就是從「工具思維」走向「系統思維」的轉換。AI 不只是工具,而是能嵌進你工作流程的「效率提升工具」。
面對這個AI工具要謹記幾點
1.要把 AI 工具當作是「提案員」,而不是全盤接受的決策者。
AI給出的答案只是參考,需要透過不斷互動和討論,才能找到最好的內容和機會點。這樣的使用方式,比起過去花大量時間做分析、研究、田野調查,更能快速找到可行方向,也能加快我們測試項目或產品的進度。
2.一個聊天對話就代表一個任務。
以前會在同一個對話框裡同時處理不同事情,結果常常混在一起,效率不高,還容易造成資料混淆。但如果能做到「一個對話對應一個任務」,除了效率高之外,輸出的結果也會更精準。
3.一開始先讓GPT讀資料、圖片或是初始資料,先建立共識基準線
讓GPT在一開始時,就不會飄得太遠,讓自己想要他做的事,也不用重頭說起。
4.AI工具中的專案(Project),內容跟專案沒關係的要移出去,定期要更新固定資料
多數AI工具都會有所謂的專案(Project),就是在一個有明確限制條件或指令的框架下,反覆執行某件事。因為專案的輸出需要穩定,裡面保留的資訊就變得特別重要。如果有和這個專案無關的內容混進去,就可能影響結果,所以專案更適合用在「單一主題」或「具體計畫」上。
5.角色扮演(GPTs),廣泛地處理各項事務,反應方式會依據給他指令內容
AI角色的設定(如:ChatGPT中的GPTs),是基於輸入資料、限制、形象意境或指令,去廣泛地回應特定情境的需求。舉例來說,可以用角色來幫忙回覆信件、處理客服,甚至扮演小編或 ghost writer。角色的特點是,它就像一個「固定模式」的助手,帶有特定的角色形象。
而在ChatGPT中設定角色的過程並不麻煩,甚至不用自己一條條去寫指令。只要先透過聊天把需求和想法說清楚,確定之後再請 ChatGPT 幫忙填入各個欄位,就能快速建立一個角色,非常方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