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7
1
生成式 AI

PM不加班的AI便利貼系列 第 7

07_PM不加班的AI便利貼_準備開始不加班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在把 AI 工具搬進工作之前,先把現在執行任務的流程拉開來看,有哪些步驟可以讓 AI 介入?哪些關鍵節點需要人類來介入、校正方向?這個前置思考,決定了後面能不能跑順。

再來,「輸出」會變成非常重要的行動。就算一開始還不知道結果長什麼樣,也要先開始試著輸出。持續和大型語言模型討論往返的過程,試著把你想要的內容講清楚、說明白,請它扮演中介與協作者。在這樣的輸出或討論的過程中,更有機會拿到真正可落地的內容,或是被推導出一個可執行的目標,即便無法使用者,仍有一些素材可以使用。

這種做法,和我們過去用 Google 的習慣完全不同。不是丟關鍵字等Google 回覆出現搜到答案,而是把 AI 當作一個很聰明的人,耐心說明你想做的事;它可以幫你下結論、做摘要,甚至提出決策建議。於是,它成了快速、聰明、而且多面向的提案者;你則成為更有效率、會權衡取捨的決策者。

如果正要導入 AI到自己工作流程,不妨先問自己:現行流程裡,第一個適合讓 AI 介入的步驟是什麼?而第一個一定要由人把關的節點又在哪裡?

目前AI 天生仍有些幻覺,人類的監督與介入不是「可有可無」,必須行為。

Human-in-the-Loop(HITL)正是這種協作關係的框架:人類參與 AI 的整個生成過程,讓內容可以貼近自己想法,避免一個判斷失誤。它能提升準確度、緩解偏見、增加透明度,更重要的是建立使用者的信任。

但在談工具前,基礎要先打好。導入前先想三件事:

第一,盤點數位化程度。你現在做的任務,資料到什麼程度是數位的?哪些還卡在紙本、口頭或零散檔案?先把原始資料整理成可處理的數位格式與內容,否則再強 AI 也只是一個空殼。

第二,疏理並建立工作 SOP。把要執行的工作彙整成一套清楚的流程與分類,形成自己的 SOP。這不只是畫流程圖,而是把「誰負責、何時做、做到什麼算完成」講清楚,讓 AI 進行的過程中也人員介入的時機點。

第三,評估穩定度與重用率。哪些資料或步驟穩定、變動少、會一直被重複使用?先處理這些,回收最快。就算只是少幾次 Ctrl+C/V——每次省 3 秒,日積月累不是只能追一集 Netflix,連決策前的思考空檔都多出來了。

接著是導入時最容易被忽略、卻最重要的一件事:先輸出,再修正。

就算你還不確定答案長什麼樣,也請立刻開始輸出,持續把需求、脈絡、限制說給大型語言模型聽,讓它當你的「仲介者/草稿機」。這種往返式的對話會逐步累積上下文與註記,幫你把模糊的想法拉到可執行的層次,最後導出更真實、能落地的內容與目標。

這也說明了,和 LLM 的互動邏輯,跟我們過去用 Google 或一般網站/App 完全不同。

不是丟關鍵字、指望一步到位;而是把它當成一位快速反應快的提案者,你則扮演有準則的決策者。傳統網站/App 要你從「已知目標」出發,沿著既定流程和規格往前走;和 LLM 的合作則能從「非常模糊」起步,在對話中逐漸澄清、補齊脈絡,最後收斂成清楚的結論、摘要,甚至決策建議。

導入 AI,不是把人抽掉,而是把人放在對的節點上——定義目標、提供脈絡、審核風險、做最後決定。AI 快速、廣角、會提案;人負責價值判斷與責任承擔。兩者各司其職,才叫能力擴增,而不是把風險外包。


上一篇
06_PM不加班的AI便利貼_AI工具是提案者,不是決策者
下一篇
08_PM不加班的AI便利貼_分析任務,讓你不加班
系列文
PM不加班的AI便利貼12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