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開始建構自己的工作流程前,先想一下,在日常生活或工作,會有哪些任務?全部攤開來看,再分出找出兩類清單——不想做的、不那麼熟悉的。尤其是那種「其實你會做,但實在不是很想做」的例行事拉出來,這些,最適合交給 AI 隊友。
要有效駕馭 AI,別把它當許願池,而是需要持續引導與審查的隊友。自己不是被動接收答案,而是主動的「提問思考主導者」。
以下的步驟,在想要執行任務時,可以參考的工作流程項目。
一、從目標開始
在任何提示詞之前,先問兩個問題:「我真正想解決的是什麼問題?」「我期望 AI 產出什麼樣的結果?」
當目標清楚,提示詞就能具體而可評估。用動詞把期待說白:例如「列出重點」、「撰寫摘要」、「分析趨勢」。這些動詞會把 AI 拉回任務,而不是閒聊。
二、辨識錯誤與偏見
AI 會很有自信地說錯話,這是常態,不是事故。兩個高風險區要特別警覺:
幻覺:編造不存在的事實、數據、來源或網址,還用很有說服力的語氣包裝。
偏見:只呈現單一視角,或帶有性別、種族、文化的刻板印象。
出現這些跡象時,先按停,再求證。
三、執行驗證
不要盲目採信。對關鍵內容進行事實核查,與權威來源交叉比對(學術論文、政府網站、知名媒體等)。特別留意數字、日期、引用與統計的精確性;這些通常是最容易出錯、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,而在每次的提示詞都要附上「附上參考文獻出處及連結」
四、後設認知與反思
用完 AI 之後,花點時間回顧自己的思考模式:我帶了哪些假設?我忽略了哪些替代觀點?這一步能釐清你的判準與價值——也就是 AI 暫時取代不了的部分。把這些覺察寫下來,會讓下一輪提問更到位。
五、重新提問與迭代
答案不理想,不代表任務結束;通常代表提示詞還不夠好。回到目標,精煉提示、提出後續問題、補上缺漏資訊,進行多輪往返。把自己想像成思維教練,透過來回提問把AI回覆內容到適合任務目標。
到這裡,你已經有一套跟 AI 合作的姿勢。接下來,給任務裝上骨架:從 Input–Process–Output(輸入–處理–輸出)來拆解。
Input(輸入):這個任務需要哪些原始材料?檔案、數據、背景限制、範例格式、評分標準。
Process(處理):要怎麼處理?步驟是什麼?需要哪些判準?哪裡要你審稿、哪裡可交給 AI?
Output(輸出):最後要產出什麼型態與品質?頁數、字數、欄位、語氣、受眾、交付格式與截止時間。
把任務放進 IPO 的流程裡,你會更清楚每個階段要發生什麼行為,也更容易定義「什麼叫做完成」。
建構工作流程的關鍵不是多問 AI,而是先盤點你每天的任務,特別是那些「會做但不想做」與不熟的事,然後把 AI 當成需要引導與審查的team members。用清楚的目標開場,警覺幻覺與偏見,對關鍵資訊做驗證,事後反思自己的判準,再透過迭代把提示詞與流程越磨越利。最後用 Input–Process–Output 把任務套上,你會更知道每個階段該會發生那些步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