運營這件事,在許多服務剛建立的時候是必不可少的。它往往帶有一種重複性與規律性:
產品開發完成後,交到銷售手裡;銷售再把產品推給客戶;當客戶有疑慮或不滿,銷售需要回報,而運營必須回應,說明產品狀況,甚至記錄下缺陷,納入未來開發目標。這一來一往,本質上是一套固定流程。
也因為這樣,運營工作有時會顯得「固態」:規律、必做,但也耗時。這正是AI工具能介入的好時機。因為那些重複、需要維持一定品質的流程,其實非常適合交給AI來輔助甚至加速。
舉例來說:
如果你收到一封客戶或主管的信,裡面充滿了情緒,但你又不想自己承受那份情緒壓力。這時候,你完全可以把信件內容截圖丟給 GPT,再描述一下你想回覆的重點與條件,讓它幫你生成一封既有態度、又有禮貌,同時能把公關風險降到最低的回覆信。
這不只是省力,更是把「情緒處理」外包給AI,讓你能專注在真正需要判斷的部分。
或者
當你有多個Excel檔需要彙整,過去得一份份打開、複製、比對,現在你只要把這些檔案一次丟給 GPT,請它幫你整合成一個新的Excel,就能省下大量機械式的時間。
所以,運營並不是被AI取代,而是因為它有很多「規律、重複、必做」的特性,反而更能從AI裡獲得最大的加值。現在開始有在談論「AI Native 服務」到底是什麼。但要回答這個問題,得先回到一個更底層的角度:AI與人的互動模式到底會長什麼樣子?
最直白的比喻是——把AI想像成一個工讀生。
這個工讀生能做很多事,但前提是你要清楚地交代工作。如果你給的指令模糊,工讀生就會憑自己的理解隨性去做;但如果你能說明清楚,他就能高效率完成任務。
所謂AI Native,其實就是把「和AI的互動」本身設計成服務體驗的一部分。不是每一步都要事先規範好,而是在每一次的對話中,逐步協商出結果與方向。這種互動方式,更接近人和人之間真實的合作,而不是死板的流程。
想像你在經營一家咖啡店,工讀生要能接待客人。你不可能先寫好一本厚厚的服務客人SOP,把所有情境都定義清楚再交給他。更多時候,是在日常溝通中建立默契:這杯咖啡怎麼介紹、遇到客人抱怨要怎麼回應、我們想傳遞的氛圍是什麼。這裡面包含了教育訓練、態度、文化價值,甚至是應對進退。
AI Native的重點也是一樣:
服務不是靠一套硬性的規則堆砌出來,而是靠持續的互動和調整形成。
使用者的體驗應該是連續的、自然的,而不是一個個割裂的功能模塊。
最後AI能不能「代表你」,取決於它是否吸收了你的價值觀與判斷標準,就像工讀生是否理解了這間咖啡店真正想傳達的精神。
換句話說,AI Native不是在問「AI能做什麼功能」,而是在問「AI能不能在每一次和使用者互動時,延續你要傳達的價值」。
今年開始改變自己用AI的方式,主要有兩個方向。
第一,使用像與人「講話」一樣和ChatGPT溝通。不是把它當成搜尋引擎丟關鍵字,而是像跟人合作一樣,用自然的語言清楚描述需求,並在過程中不斷釐清。
第二,養成記錄每天工作的習慣,把任務拆成兩類:核心要件和批次處理的要件。核心要件需要人來判斷、做決策;批次處理的部分,通常涉及大量檔案或重複操作,這正好交給AI來輔助。
這其實很像我們日常跨部門溝通:討論結束後會有會議紀錄、文件、或新的想法產生,最後都要歸檔到某個專案裡。AI工具能模擬的,就是這種「溝通—記錄—歸檔」的完整行為,而不是只對應一個功能、一個目的。它捕捉的,是整個互動過程的脈絡。
所以每次開始新任務時,我會先問自己:
有沒有AI工具能先幫忙處理?
如果沒有,也至少把流程跑一遍,看看哪些地方能透過AI優化。
這樣的使用方式,本質上是一種「先透過清晰溝通來釐清需求,再讓AI幫忙生成或執行」的過程。到最後,產出的不只是結果,還有更清楚的思路。
當有人說「ChatGPT很笨」時,也許該反問一句:真的是它笨,還是我們不會用?
因為AI協作不是單純外包,而是重新建構一種工作的節奏。這才是往AI Native思維靠攏的第一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