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我朋友說他當 PM 時常常發生的事……
誒好吧我先承認,我就是我朋友
當工程師說完需求後,設計師好不容易在白板上手繪了流程,這時,行銷又插話加了幾個條件,結果大家越講越亂,此時身為 PM 的你看看手錶,發現得要去趕開下個會,於是,你只能模模鼻子說會後再討論?
上篇所分享的使用 ChatGPT 搭配 Mermaid 生成圖解,解決了 PM「畫圖比改需求還累」的問題。但當你真的把 Mermaid 帶進會議現場,新的痛點就又浮現了:大家在討論時,為了邊修改流程,你得現場即時先整理需求 → 丟給 ChatGPT 轉成 Mermaid 語法 → 貼進 live editor 渲染 → 匯出圖片 → 投影出來。等大家看到新圖時,會議的節奏早就斷了。
所以今天要聊的是:同樣都是 AI 理解脈絡後產出圖解,但不同情境需要不同工具。
先直接說破結論:文件維護靠 Mermaid,會議現場則需要另一套解法— Whimiscal diagram (以下簡稱 Whimsical GPT)
Mermaid 最大的價值其實是「文件沉澱」,作為一套「文字式」的繪圖語法,它天生適合被放進 Notion 或 Confluence 這類能自動渲染的文件系統裡。
優點很明顯:
但它的限制也很致命:
換句話說,Mermaid 很適合在會議結束後,作為「冷卻沉澱」文件的工具;但在需要高度互動、即時討論與快速 align 的會議進行中,則顯得笨拙。
孔明曰:略拙、略拙
Whimsical 本身是一套專注於流程圖、心智圖等圖解的線上協作工具,許多團隊用它來取代實體白板。它的最大優勢是直覺拖拉、多人協作,適合在腦暴或工作坊中使用。
而 Whimsical GPTs,則是把這套工具帶進 ChatGPT 的環境裡。你只需要用自然語言描述需求,Whimsical GPTs 就能生成圖解,並直接放到 Whimsical 的畫板中。
施主,講中文好嗎,什麼意斯?
總結來說,這樣可帶來以下好處:
它不是要取代 Mermaid,而是補足 Mermaid 的弱項。
用以下要介紹的這個流程作法,Whimsical GPTs 便能夠自然融入會議的討論節奏。
假設在一個典型的產品會議場景中,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彼此打斷討論:
這時候 PM 就能快速口語總結:「目前綜合大家的流程是:使用者註冊 → 系統寄送驗證信 → 使用者填驗證碼,驗證成功 → 建立帳號(含會員等級) → 如果是首次登入,則跳出導覽教學 → 並同時發送新手優惠券 。另外,如果使用者填驗證碼時失敗,提供重新寄送驗證信選項。」
接著,把這段你的口語文字搭配這個 prompt,丟給 Whimsical GPTs:
請執行以下:
Step1. 慢下來思考,梳理清楚我用口語訴說的流程
Step2. 脈絡清楚後,畫出圖解
##口語訴說流程##
使用者註冊 → 系統寄送驗證信 → 使用者填驗證碼,驗證成功 → 建立帳號(含會員等級)
→ 如果是首次登入,則跳出導覽教學 → 並同時發送新手優惠券
另外,如果使用者填驗證碼時失敗,提供重新寄送驗證信選項。
它就會立刻產生根據剛剛你「口述」的這張流程圖。PM 再把這張圖投影出來,讓大家看著圖繼續討論。
如果需要,甚至點一下就可在 Whimsical 畫板上做編輯,直接手動調整。
此時,圖解的威力就展現出來了:
如此一來,會議就不再停留在只會各說各話,而是透過大家一起「看到」現階段的「圖解」而逐步產生共識,並且隨時能一句話重新生圖,即時更新。
要更清楚理解兩者的差異,直接比較最實際
Mermaid 的典型使用:
Whimsical GPTs 的典型使用:
這就是差別:Mermaid 強在「文件中的長期維護」的圖解,Whimsical 強在「討論現場的即時圖解」。
既然兩者各有強項,最好的方式不是擇一,而是搭配使用。
新的工作流:會議現場即時對齊 + 會後冷卻沉澱
這樣的分工,就能夠同時解決兩個老問題:
對 PM 來說,這是一個更符合實務的新工作流。你不再需要在「圖解品質」與「討論節奏」之間二選一,而是讓每個工具在最適合的場景發揮價值。
小孩才做選擇,我全都要 (手旋轉~)
在這個工作流中,Mermaid 解決的是「怎麼好維護圖解」,Whimsical GPTs 解決的是「怎麼好幫助討論」。
兩者搭配,圖解力才真正成為 PM 的第二語言:既能會議現場即時共識,也能文件裡長期沉澱。不用再忍受會議討論一團亂,吵成一團的老問題。
下次開會前,記得準備好這套雙刀流,當討論開始發散時,你就是那個能快速收斂、讓大家「啊!終於看懂了!」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