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有個人學習,組織才能跟著學習。
在我過往的工作經驗上,大部分我待過的公司,都很願意培育人才,許多我目前身上的證照或者出差經驗,都是組織支持個人學習後的成果。
目前在E社我一樣認為這相當重要。
再說一次,軟體開發是以人為主軸的一種活動。
管理因以人為起點,提供個人不斷追求充實生活的工作環境。因為具有高度自我超越的人,能不斷地擴展他們創造的能力來幫助公司成長。
有幾個步驟,組織內部可以慢慢引導來實現。
①建造個人「願景」
自我超越是一項修練,與我們的生命密不可分。個人與組織對於願景的期待,必須在一開始就要達成共識。
愛麗絲夢遊仙境裡有一句話這麼說:
「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去哪裡, 那麼現在你在哪裡一點都不重要。」
因此在自我超越的過程中,要不斷地問自己,「到底什麼對我(們)最重要?」
即使我們有目標,但不一定清楚什麼是願景。學會React是目標,了解Webpack怎麼設定是目標,明年加薪也是目標;那什麼才是願景? 比如,我的願景是,想要對世人說出我所知道的,並能得到世人的理解與認同;這事情聽起來很抽象,但有這個願景後,一切短期、中期、長期的目標,就會變得很具體。完成IT鐵人賽可能是短期目標,符合我對願景的期待;寫一本暢銷書或者拍一部萬人瀏覽的影片,可能是中期目標;最後長期的目標,可能是站在千人以上的舞台上,講述自己的生命經驗。
這就是「願景。」
有了願景,生命不再是線性思考,而是更懂得系統性的思考;有了願景,讓員工與公司不單只是一種契約關係,每個月領一份薪水而已,而是彼此簽下了盟約,因為有共同理想而奮戰。也就是最近Daniel常說的把「身家都壓上」的那種員工。
說得很理想,讓我們現實一點。
如果說金錢能夠帶來你所想像未來的「願景」的話,那你在公司「為何而戰」的思考就會越清楚,也就越能夠無所懼地跟組織一同成長。
②保持創造性張力
然後願景與現況是會有差距,但這差距也可能是一種力量,會將你朝向願景推動。
如一根拉很長的橡皮筋,是謂創造性張力。
有人面對這種張力便產生負面情緒,於是提出捨本逐末的症狀解。
「未能達成目標 -> 挫折 -> 降低願景 -> 暫時舒緩壓力」成為一種負面循環。
也就是說,看到現實與願景有這麼大的差距,就認為「這不可能。」,放棄去找根本解。
卻不知道挫折與失敗,是累積成果達到願景的重要過程。
按照91大所講的,「有一種不行,是你不行,不是真的不行。」
現在的失敗只不過是做的還不夠好,代表的是一種學習的機會。有同仁說我很樂觀,是的,有一種東西叫做PQ,中文叫做積極樂觀的指數。積極樂觀的人越能透過與他人互動解決問題,也是目前許多知名企業很重視的一項人才指標。它是一種策略,不是個性。
我們不需要很優秀很多標籤(Credit)的同仁,那是你的過去。敏捷宣言中的個人與互動,強調的是在現在工作的當下。而不是緬懷過去。
③認清結構性衝突
多數人都在心中發展出限制自己的潛在作用力。因此產生如下的結構性衝突。
如何去「操縱衝突」? 移除掉這作用力。管理者可以用“如果我們的目標無法達成時,後果會如何”的方式來激勵部屬。
比如,
「如果試用期三個月後沒有任何產出,有可能會被layoff。」
「在這季結束,你跟W君之中,我們會選擇一位留用。」之類的話。
其實效果應該會不錯。
④誠實面對真相
自我超越層次越高的人,對於自己背後的結構性衝突,越能看得清楚。但團隊成員看不清楚或不願意面對真相的時候,最好的方式,就是直言告訴對方真相。
「你並沒有把我所交代的事情做好。」
這並不是去責備部屬。而是告訴他實情,心平氣和的讓他知道他做錯的地方,也讓自己認清事實,不是每個人都能勝任好工作,做不好是正常的事情。
⑤運用潛意識學習
要知道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,整個活動其實是從有意識的注意,逐漸轉變成由潛意識來掌管。這就是你常看到為什麼有些人在忙亂之中,仍能優雅而從容地完成異常複雜的工作。比如,在高速公路上開車的人,仍然可以和身旁的朋友聊的很開心,那是經過不斷的學習,該技能已轉向由潛意識負責。
如何不斷地訓練潛意識? 稻盛和夫說:「當我全神貫注的時候,我便進入潛意識的心。」,其實跟我之前提的「神馳」是類似的,當這樣的經驗不斷重複的發生後,就慢慢交由潛意識去負責這項技能,也可以透過前幾篇所說的「心智表徵」去意象化這些過程協助記憶,然後人們就可以有多出的一般意識,可以做更創造性的事情。這就是高手不斷「自我超越」的重要因素。
但在專注學習的過程中,仍然要記住不斷地與願景對焦,釐清你真正學習的目的。
我用假日花兩個小時的時間,把原本新人所練習的題目改好,這不是要打擊他的信心,反而是要推他一把,把願景對焦,他要去看真正精煉者寫的程式,給他進一步學習的機會。失敗並不可怕,可怕的是你認為你失敗了。
要讓團隊成員知道如何完成,因此「停止開始,聚焦完成。」,培養他更成熟的心智模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