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追蹤,一起在 30 天完成心目中的 LINE redesign
連假完的工作項目,如同海水湧入,有點可怕啊啊啊!每天這樣數日子,突然意識到,鐵人賽就剩下最後一週了!不禁想,如果我可以在陷入各專案之中,堅持 30 天做同一件事,那是不是也可以堅持 100 天的機器學習馬拉松呢!!!
在昨日的 逛逛,分享了想以設計 APP Store 的角度來規劃官方帳號的露出,自己本身也有在經營或參與幾個官方帳號的設計,因此某種程度其實也是在以商家的角度做出呼喚(嗨~
註:點此可回顧 LINE 現況畫面流、 C 端使用者的使用行為及使用者的建議。
今天要接著討論貼文串~~這也是我個人覺得蠻有趣的議題。在這裡,不是聊要用什麼演算法,而是更精準定義,我們希望達到什麼目標與目的。在 do or do not 的定義清楚後,要選擇什麼演算法,似乎就沒那麼困難了(吧? XD)
翻閱幾篇論文與研究,不外乎是討論~所謂社群,就是凝聚一群人(不必有血緣或地緣關係),這群人從因為有類似的價值觀、興趣、信仰產生交集與心理上的共鳴,隨著日積月累的互動與連結,慢慢產生社會上的情感(包括歸屬感、信賴感)及特殊關係與連結(social bonding)。
首先呢~先回顧一下 LINE 的 企業使命,是「拉近你我的距離」,並以通訊軟體為基礎,LINE Corporation 致力為用戶打造全方位數位生活。因此,LINE 比較像是扮演智慧(數位)入口的角色,陪著使用者經歷生活大小事,那為什麼這樣的平台要經營社群呢?原因大家可能都知道,都是為了「留」,也會了「轉換」。
而,在擁有 2,300 萬個以上 LINE 帳號的台灣,使用者數眾多是好事,但以經營社群來說,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為什麼呢?因為,當隔壁鄰居、遠方親戚、保險業務、工作同事、專案客戶......,都裝在 LINE 之中,當太多跟使用者私生活無情感關聯、或是與工作生活有過高關聯時,也代表在這個環境,裝了太多使用者不感興趣、甚至需要維持形象的人物與內容,更與「社群」本身的價值與涵義有些衝突。
因此,這議題就會回到,貼文串(動態牆)是否常有新貼文不是重點。重點是是不是我感興趣的那個人發的文(內容)?使用者平時有沒有分享的習慣不是重點,重點是,當他想分享時,是否會產生顧忌、而阻礙他的貢獻與前進?
因此,在貼文串的互動設計,首先需要為使用者滿足、並讓他明確看到 3 件事:
先談談「人」吧。人與人之間的連結,可以透過簡單劃分為:陌生的、熟悉的、親密的和有意義的。其中,針對熟悉的還可以分私人領域、公共領域等關係。
Image Credit:Don't Just Network — Build Your 'Meaningful Network' to Maximize Your Impact
這件事相對好處理,可以透過前面的將通訊錄與聊天室分類的方式,一下將周遭的人進行分類,並設定自己後看到的貼文不包括什麼人發的資訊,或是不想讓哪一個類別的人看到自己的貼文與資訊。
不過,不若為社群而存在的 Facebook、Instagram 或 TicTok,該服務是為了社群而存在。LINE 本身有其他多元且豐富的服務,那在現有的服務與功能的架構下,就存在了會讓使用者分心的機會。
當然還有另一種解法,就是以 WeChat 為例,除了有常駐在主導覽列的生活圈,還有以小程序使用的「圈子」,可以讓使用者沈浸在探索與討論議題的空間,不過 LINE 當前面臨的挑戰,比較不在這裡。
在保有現有架構下,還是會希望可以幫助使用者聚焦他感興趣的領域與議題~規劃將貼文串的內容分為「好友動態」及「猜你喜歡」、「熱門標籤」、「最新活動」及「隨機推薦」。其中,只有好友動態是自己的 LINE 好友,且可選擇要追蹤誰、或不讓誰看到自己的動態,其他都是類似目前的「探索」功能,用演算法去推薦該名使用者可能會感興趣的議題與事物。
那再接下來談談,如何提供新鮮感之餘,呈現使用者真正在乎的議題?讓使用者有繼續探索、再此回訪的吸引力?
想到一個例子,之前有一陣子開啟 LINE 貼文串時,發現幾乎蠻平均每 5 則貼文可以看到一則廣告。而在 5 則貼文內,不是看到誰更換大頭照、群組成員新增記事本內容,或是看到有人生日或其他官方帳號的文宣.....。其中,最令人驚奇的地方是,該則廣告通常跟我的需求完全無關 @@ 以及,我個人非常納悶記事本是不同維度且較私人的內容,為何會出現在貼文串
這讓我思考一個議題,發現這跟經營專案有點像,專案很重視時程、資源、範圍,其中,這些都是我們判斷「做或不做」什麼的依據。而套用到貼文串,就是「要或不要顯示」什麼,甚至是「不顯示什麼,比要顯示什麼更重要許多」。
再談到數據蒐集的困難性,我們都知道使用者在 LINE 的對話中是經過加密的,這是好事,因為現在的時代大家都很重視隱私與個資。但是,當 LINE 無法透過行為軌跡了解使用者的喜好,那也很難做相關的推薦,對使用者而言,就會經常看到跟他無關、或他不在乎的訊息。
在這之中,有一個基本共識是
廣告就像吃藥,太少與過量都不好。太少,就無法有讓企業繼續運轉的動能(除非有其他方案,但目前有很多獲利模式都還在試驗中),而太多,且內容不是使用者感興趣的,使用者也可能反感或不願意繼續使用。
其中,平台能做的,是在保護使用者機敏資訊的前提下,盡量蒐集使用者在 LINE 生態系的軌跡。例如,加入的官方帳號類型、互動頻率、觀看的新聞分類、喜歡的貼圖類型、常用的表情、年齡、居住地區、性別、例如,加入的官方帳號類型、互動頻率、互動方式(這邊是指線上、線下等互動模式,而非互動內容)、觀看的新聞分類、喜歡的貼圖類型、常用的表情、年齡、居住地區、性別,以及,跟他互動的對象的 profile,相關 mapping、親和度、最後再到更精準的推薦與預測。
最後,為什麼要改名叫「新鮮事」呢?除了這樣的命名,讓人能更直覺理解內容可能有什麼,另外一個蠻重要的關鍵是,當原本貼文串的印象已經存在,又沒有新的推廣與刺激的話,就會比較難讓原使用者願意回頭使用該服務......。
以上~~~ LINE 介面的 redesign 先到這邊告一段落,喘口氣 XDD,接下來還剩下一週,明天先來做 redesign 系列的回顧與總結吧!
謝謝你的瀏覽。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,歡迎點擊追蹤或訂閱接收更新通知,一起體驗 30 天完成心目中的 LINE redesign(倒數 7 天!)如果有任何指點與建議,也歡迎留言交流,一起激盪更好的優化與創意。
我們明天見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