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MP十大知識領域在第一個「整合管理」之後即是「範疇管理」。
「範疇Scope」比時程、品質、資源等都先介紹,就是因為它是管理專案最優先需釐清的重點。
專案之中的範疇(Scope)意指將交付的產品、服務或結果設定界線範圍。
從前輩手上接到一個測試任務,是要測試整個系統,還是只需要測試其中一部分功能?
即將開始執行一個專案,專案是增修案還是維運案?增修的話需要訪談和開發多少程式?
針對專案整體目標或是專案之下的分解工作(WBS),只要疑惑需要執行的任務範圍,就應該立刻提出討論並定義「範疇」。
「範疇」一般在專案初期即會將界定完成,避免專案執行過程中不斷發散衍生新需求。
如果一位PM無法清楚知道專案「範疇」為何,代表專案偏離目標的可能性很高,相對專案失敗的機率會很高。
而以接收任務端來思考的話,如果PM前輩或跨部門同仁轉交了任務給你,必須先弄清楚「要投入執行什麼(Input)和產出什麼成果(Output)」,避免職責範圍不清或缺乏共識導致白做工。
與客戶簽訂的契約,一定會有最低要求的履約標的,即是專案範疇的基礎。
「資訊系統合約」常見需要注意釐清的「範疇」含括下列項目:
1.系統開發?系統維護?或是兩者都有?
2.開發或維護的時間限制?
3.除了系統軟體,是否還有硬體項目?
4.收付款項規範?例如需繳交保證金、採購等。
5.交付文件?
6.定期召開會議?
7.客服(專線)電話、Email、Line@等服務?
8.有無保固服務?保固服務項目為何?
上述項目也是「專案章程」、「專案工作計畫書」中可能涵蓋的內容。
若契約提到會增修新需求,可能會有「需求蒐集」的過程。
進行需求訪談時須確保多方有共識,無論是會議紀錄、附件參考等,皆需最後彙整製作成「需求溯源矩陣(Requirements Traceability Matrix)」也有人稱作「雙向允收表」。
如下圖表格,針對系統功能將需求範疇的「產生來源」記錄,由左至右細分發展出「蒐集到的需求」與「客觀定義產出成果」,以此為多方共識,專案邁入尾聲時將請客戶在最右邊勾選是否符合作為驗收結果。
若客戶較難理解文字表述,也可佐以附圖來討論。
「需求凍結」須像冷凍住需求一般,遏止需求無限增長發散,確保依此為基準進行後續開發,才不會開發到中途因範疇不清而產生爭議並撼動開發範疇。
實務面來說要理想「凍結需求」是不可能的任務,折衷辦法是留下調整變動的紀錄。
白紙黑字的定義最嚴謹標準是「契約、公文」,稍隨意則採取「Email」,甚至有人可接受Line之類的通訊軟體。
有寫有依據,即使見面三分情口頭約定,也需事後留下文字紀錄,以免未來大家翻臉不認人揮不清楚。
除了專案管理之外,身為PM助理的角色時,也可運用上述觀念在各個任務上,所有事情都先釐清「範疇」可以減少認知不同而多做額外工作的風險。
「範疇」就像是專案工作的底線,踩緊不放開才能只做應該要做的事情,別讓範疇以外的多餘雜事佔用到資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