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T邦幫忙

2023 iThome 鐵人賽

DAY 10
0
IT管理

轉職PM在IT業的生存之道系列 第 10

跨領域轉職後腦袋好像快炸了——滿山滿谷新知識怎麼有效吸收?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不確定其他行業之間的轉換是否也如此艱辛,但我記得轉職後的前幾個月痛不欲生。
現在看新人處理事情當機時的呆滯表情,我笑得多開心,之前我自己遇到相同困難就有多痛苦。
對跨領域轉職PM來說,需能快速歸納待辦事項只是基本款,最大挑戰是須狼吞虎嚥海量般的陌生知識,吃不下還是得強迫自己硬塞,腦袋過載疲倦還是只能靠自救。

學完新知當下立刻以自己的方式復述內容

很多人學習的習慣是立刻寫下筆記,記錄固然重要但順序是重點。
首先因為這是新學到的知識,你有把握寫下的筆記是正確內容嗎?會不會老師說MongoDB,你的筆記本只寫到形似的Mango?
剛討論完一件事,特別是自己新接觸很不熟悉的狀況下,無論是口說,或以文字、圖像等白字黑字的紀錄更好,將自己理解的內容立刻講一次給傳遞資訊給你的人聽,請對方確認你的認知是否有落差
我的習慣是他人在敘述時,我寫畫的內容並非流水帳、而是我「思考轉譯過」的表達內容。
例如工程師解釋一個功能優化可能說:
「我要加一個temp table存審核資訊,因為A功能先XX,接著B功能批次審核,然後C功能XX⋯⋯這樣中間那一段處理失敗了也不會整體掛掉。」
我的筆記本可能會依據敘述畫出一個簡單流程圖,如下圖,給工程師看並反問:「所以是在紅色的這個地方增加temp table,獨立B功能讀取的table以防影響到其他功能嗎?」
D10示意圖.jpg
很多人敘述時會夾雜很多「代名詞」,究竟他人的「整體」是A+B+C還是A+C而已,只有綜觀整理後,大家一起來指認定義才會清楚。
PM特別常遇到類似的需求定義問題,資訊轉譯方式同樣能運用在自己學習新知時的驗證,如果自己無法轉化學到的資訊,肯定是哪裡不清楚卡住了。

確認未參與討論的第三者能否聽懂

跟敘述事情的本人確認完,不一定代表自己從根本弄懂了問題,也許有很多地方說明得不到位或忽略了,但對方畢竟是徹底理解這件事的人,稍微敘述不精準還是可以聽懂。
未參與討論的第三者對故事源由、問題發生情境等細節一概不知,能闡述到第三者都能聽懂問題,代表敘述內容客觀有重點。
如果一樣的敘述講給不在場的主管、客戶等人,他們反問時若無法進一步解答他們,就是還有需深掘之處,需要再回頭請教釐清問題了。
和不知情的第三者能討論出來的共識,記得確實留下文書紀錄,圖文並茂為佳。未來回頭檢視時,即使大家記憶消散,還可以看得懂並回想問題是最好的。

前輩傳授的經驗多參考但仍需質疑

好的前輩用正確方式帶你長大,只能說你抽中了上上籤,事實上多得是前輩帶歪後輩的例子。
但仍建議「前輩提供的經驗只能參考」,每個人適合的學習模式不同,更何況好人不一定是好學生,好學生不一定是好老師,有的人自帶外掛技能但可能會教爛別人,即使有善良的前輩引導,記得要多方驗證前輩所教是否正規正確
驗證方式有很多種,我自主考取國際證照就是其中一種,想看看前輩所教與國際標準有無差異。(詳細心得可參考《轉職好迷茫,考證照會對PM有幫助嗎?》)
也可以詢問多方意見,尤其建議多傾聽「跨部門」聲音。
PM的主張不一定絕對正確,客戶、分析師、工程師、客服、行政的做事風格和考量各有不同,以專案來說,合約範疇內能讓一件事促成多方雙贏才是最佳解法,就可依此推敲修正做事方法。
前輩有時累了也會說錯話,多提問質疑也許能幫助彼此思考(不過要有藝術的質疑,口氣不好只會被當成白目),很多新的更好的解法都是在brainstorming激發出來的。


上述方法,個人覺得不僅適用於「自我檢視」,也很適合「考驗新人」
現在我常用的一招是不聽不看工程師的回報,請新人去了解工程師的說明,新人消化過後再轉述、負責讓我聽得懂事件內容,因此debug出蠻多新人僅僅「傳話」而未「思考轉述」問題。雖然花時間,但陷入僵局時再交叉比對工程師和新人的說詞,對工程師、新人察覺自身表述方式有問題的部分也頗有幫助。


上一篇
想管好專案,凡事首先確認「範疇」
下一篇
工程師好有距離感,PM如何與工程師溝通對話?
系列文
轉職PM在IT業的生存之道30
圖片
  直播研討會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