轉眼間,Agentic AI 探索之旅已經走了快一半。
回頭想想,每天要完成一篇文章真的不容易。下班後可運用的時間總是不穩定又有限,常常在身心疲憊時,只能硬擠出不到一小時研究、構思、動筆。
幾乎每天都得趕在半夜前先上第一版,再慢慢補圖、補程式碼、潤稿。很多時候甚至要到過了 Deadline 才逐步補齊內容,但我還是盡力把品質調整到自己能接受的水準。
雖然過程緊湊又充滿挑戰,但其實也因此收穫良多——每天都能學到新的東西,也感受得到自己一點一滴在進步。接下來要更加注意步調與時間管理,別讓進度壓得太緊。一路走來,依然收穫滿滿。
每篇文章結尾我都固定放上一張這趟旅行的照片;每當挑選照片、回味旅程的那幾分鐘,反而成了療癒的小時光。
這幾天一步步解鎖 Agentic 的核心能力,讓 LLM 不再只是回話工具,而是逐漸成長為會思考、會查證、會行動的 Agentic 夥伴。
前半段的旅程,我用最單純、最直觀的方式,以「旅行」這個貼近生活的情境為例幫助理解,一步一步帶著 LLM 解鎖 Agentic 的核心能力。
一開始的 Day 1 到 Day 3,先談為什麼要走上這條路:從目標與動機出發,描繪出 Agentic 所需的能力地圖,也說明為什麼選擇以 LLM 為基底來實現。
接著 Day 4 到 Day 6,重點放在「讓模型不只是回話,而是會思考、會查證、會行動」:
到了 Day 7 和 Day 8,我們讓 LLM 學會「事先規劃」與「臨機應變」:
Day 9 和 Day 10,進一步加入「學習的迴圈」:
最後在 Day 11 和 Day 12,不只是一個 Agent,而是 多個角色彼此協作:
回顧核心篇的完整內容,可以參考以下連結:
這樣一路走來,LLM 已經從單純的回話工具,慢慢長成一個能推理、能查證、能行動、能學習、能協作的 Agentic 夥伴。
接下來的篇章,會正式進入「實戰篇」,把上半場理解到的核心能力,換上更成熟的框架與技術來實現。像是 LangChain、LangGraph、MCP、n8n 等工具,都會逐一登場,讓 Agentic 能力不只停留在概念,而是真正能長期運行的系統。
有機會的話,也會延伸分享這次去 ACL 研討會觀察到的一些有趣主題,帶來不同角度的啟發。
期許下半場能繼續更深入地探索與學習,讓這趟 Agentic 旅程走得更紮實,也更精彩。
圖:奧地利哈修塔特(Hallstatt)。這座「童話小鎮」以夢幻的湖光山色與古老小鎮風貌著稱。群山雲霧繚繞,湖光倒映尖塔與木屋,景致恍如時光凝結。這裡就像旅途中的「中繼站」:先停下腳步回望過往,再整裝出發,迎接下一段更精彩的實戰旅程。(攝影:作者自攝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