辨識風險是一項持續反覆進行的活動,隨著專案生命週期的進展,可能會出現新風險。專案團隊應參與辨識風險,以便對風險以及風險應對措施,形成並保持責任感,專案團隊之外的關係人也可為專案提供客觀的資訊。辨識風險流程,通常會直接引入風險定性分析。有時,若辨識風險是由經驗豐富的風險經理人完成的,則可直接進入風險定量分析。若干情況下,僅透過辨識風險,就可以確定風險應對策略。
風險就是還沒發生的問題。或許你會認為「今日的問題就是昨日的風險,今日的風險就是明日的問題」,可是這句話對風險管理是沒有任何幫助的,必須認知到問題是會一再重複出現的,體認到「昨日的問題就是今日的風險」的事實,並將組織各專案過去曾遇到的且排名在前20名的問題表列出來,作為下一個專案的初始風險清單。
每個人都會進行專案事後檢討,但唯有將事後檢討的結果當作風險管理的依據才是創新。發生過的問題一再發生的可能性甚高,所以要將專案的初始風險清單和風險應對策略清單,建構成風險資料庫。
辨識風險是指利用系統思考的方法,辨識風險來源以及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,確定哪些風險會影響專案,並將其特性記載成文件。參加風險辨識的人員通常包括專案經理人、專案團隊成員、風險管理團隊、顧客、專案團隊之外的相關領域達人、最終使用者、其他專案經理人、關係人以及風險管理專家。雖然上述人員是風險識別流程的關鍵參與者,但應鼓勵所有專案人員進行風險的辨識。
如果能夠在可行性評估階段,就先行確認風險,那麼就可選擇出最有利的專案,也可以針對風險特性選擇不同的合約總類,並於簽訂合約時,適切地擬定風險分攤條件。風險辨識乃風險管理的首要基本工作,透過風險的辨識,分析風險的可能來源,了解須控管的變數以及可能產生的影響。辨識風險的技術,包括專家諮詢、腦力激盪、SWOT分析、財務報表分析、流程圖分析、問卷調查和歷史統計記錄資料等。透過這些技術確認風險發生的可能性,並找出可能發生損失的所在、性質以及範圍。
風險辨識的主要目的是,在專案中找出與成本相關之不確定事件的潛在風險,繼而定義風險,調查潛在風險對專案成本管控可能造成影響的因素,將所有潛在風險做最妥善的分類與整理。專案的風險可分為正面風險和負面風險,正面風險又稱為機會,負面風險又稱為威脅,SWOT分析就是常用的風險辨識工具。
SWOT分析即優劣機威綜合分析法,是由阿爾伯特‧韓弗理(Albert S Humphrey)所提出的。它是一種企業競爭態勢分析方法,通過評量企業的優勢(Strengths)、劣勢(Weaknesses)、競爭市場上的機會(Opportunities)以及威脅(Threats),在制訂企業的發展戰略前,先對企業進行深入且全面的分析以及競爭優勢的定位。
辨識風險可分別從優勢、劣勢、機會和威脅等4個觀點來檢驗專案,藉助內部產生的風險資料庫,來增加風險的辨識廣度。一般會先用腦力激盪法辨識組織的優勢和劣勢,再辨識組織優勢所帶來的機會,以及組織劣勢所帶來的威脅。
風險辨識工作可透過專案人員、領域專家、風險管理師等成員,共同組成風險管理小組,再配合會議腦力激盪,逐項檢討此專案可能產生的風險,並將之彙整於相關表單。因此在風險管理初期,專案經理人應該主動召集、邀請專案關係人,共同組成專案風險管理小組,以利後續風險管理的運作與執行。
風險管理小組依據個人專案經驗,透過會議與腦力激盪程序,結合歷史統計資料來分析風險,儘可能將專案中所有關於成本控管的潛在風險辨識出來,建立專案風險清單。再將專案可能遭遇到的風險,依不同的生命週期階段廣泛地予以記錄。初步的風險清單,應儘可能涵蓋所有風險項目。